两晋时期军队的等级制度

两晋诸王及王敦、王导等人任“丞相”,皆因人而设,并非定职,有时在制度上不设这种官,而在习惯上有这种官。但是,其中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凡是真正总揽大权的,都必须加上录尚书事的称号。

权力有逐渐凌驾中央的趋势。西晋都督为持节使臣以督诸军,持节都督分为三级,都督中外诸军事为最高统帅,监诸军次之,都督各州诸军事居末,和将军分统外军 。 东晋沿袭西晋军事制度,但已有变化。

十六国时期的许多国家,在州一级政权中,也仿照魏晋之制,实行军政长官互兼的制度,任命驻在各军事要地的统军将领,兼任所在州的刺史,或给刺史加上持节都督的职称,兼统军事。

南朝刘宋时将军队大致编制为军、幢(zhuang,原义为军队的旗帜)、队3级,队以下仍为传统的什伍之制。队约有200人上下,设“队主”;若干队合为幢,设“幢主”;一般3幢合为军,1军约3000人。

元帅 :元帅、副元帅等战时最高统帅,宋有兵马大元帅,元有都元帅、元帅。将军 :春秋时晋国以卿为将军,战国时始为武官名,汉代将军名号颇多,魏晋南北朝更繁,隋唐以后历代皆设有将军官名。

汉武帝初置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等八校尉,为专掌特种军队的将领,其地位略次于将军,后通称将佐为八校。晋武帝时设有军校,为任辅助之职的军官。清代有步军校、护军校等官职。

明朝司马大夫是什么官职

1、官职称谓。明朝中枢设六部。吏部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个清吏司,每司各有郎中一人,员外郎一人,主事一人等官。吏部职权特重,为六部之首。

2、官职称谓。明朝中枢设六部。吏部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个清吏司(文选、验封、稽勋、考功),每司各有郎中一人,员外郎一人,主事一人等官。吏部职权特重,为六部之首。

3、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大夫: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秦汉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备顾问者有谏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

东晋朝为什么谢家和王家是望族?

谢家族于两汉三国乃至西晋均不太显目,当时,王谢家族当时所任的官职尽管不高,但由于掌握有人力和物力,任职的地点又是国家的中心膏腴之地,故为其家族的日后兴起奠定了基础。

就是这次古代世界著名的淝水之战陈郡谢氏扮演了主角,谢家才从一个普通士族变成了与琅琊王氏并列的最高名门望族,这两族的名望在当时是连五代皇室(东晋,南朝)都比不上的。

而王家和谢家,更是这些豪门之中的顶尖豪门。说到琅琊王氏,知名度最高的王氏子弟,应当是书圣王羲之。而王羲之背后的家族,有着更加耀眼的头衔——华夏首望。

晋朝宗室南迁,建立东晋,统治者他们需要依靠这些世家名门望族来提高威望,和他们联姻,给他们封官封爵等等,但朝中大权又没有完全相信他们,只能形成一种政治利用,于是王谢俩家慢慢崛起。

东晋是一个偏安江南的朝廷?它最爱收复失地,胜过任何朝代

晋朝向来就是喜欢收复自己的失地,收复失地,这个事情,司马睿也是很上心的,司马睿就让祖狄去收复失地,当时他不想享受生活,他心里也想着是报效国家,为自己的国家收复失地,当他提出了请求之后,司马睿就任命他为将军。

晋虽然偏安于江南,但在历代帝王在位的时候都希望收复北方的国土。

东晋(317年-420年)。西晋经八王之乱后,于公元316年灭亡,西晋是由宗室司马睿南迁后建立起来的政权,史称东晋。首先要说明的是,东晋不偏安,也不是龟缩在长江天险以南。

偏安王朝 在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偏安王朝,莫过于这三者:东晋、南宋和南明。

西晋灭亡后,以王导为首的南下贵族、官僚和大地主,同江南大地主一起,于公元317年,拥戴晋朝皇族司马睿建立政权,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历史上叫作东晋。东晋共传11帝,历时104年。东晋建国的同时,北方陷入了大分裂。

南方经济取得较大的发展,主要是从东晋在江南建立时起,至刘宋元嘉时期止,其间大约经历了一百五十年左右的时间。与同一时期,时动乱迭兴,战争频繁的北方相比,这是一 个相对和平、安定的时期。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