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研究生考试不像高考(观点|-考研已经完全“高考化”了吗?)

本文转自:研料院

日前,2022年考研国家线公布。与历年国家线相比,除少数专业外,分数普遍大幅提高,部分专业提高10分以上。与2021年相比,A区哲学、历史、艺术硕士甚至上升了15分,教育、法律上升了14分。A区的审计、体育、文物与博物馆、图书情报、项目管理、艺术总分也上升了15分!

一时间,教育学考研、新传记考研、考研分数普遍提高、300万考研考生掉队等一系列与考研相关的话题冲上热搜榜。有考生感叹,“400多分不算高分”“现在考研已经超过高考,甚至比高考还难”...

随着“考研热”的不断升温,考研已经成为“第二次高考”。178万人高考和457万人考研哪个更难?以后考研会更难吗?

河水上涨时,船会上涨/漂得更高——随着总体形势的改善,情况也会改善

随着报考研究生的人数越来越多,录取分数线自然是水涨船高。

与去年相比,除部分科目外,今年的全国考研总分基本都提高了10分以上。相信很多人都预料到了为什么会出现普遍上涨。今年考研人数达到457万,创纪录增长21%。从2015年到2022年,七年的平均增速是15.8%。

清华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罗燕分析说,这个问题表面上看是由教育规模扩大造成的。当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大众化水平,上大学就失去了曾经拥有的社会筛选功能。

她说,“随着本科教育的普及,研究生教育自然会成为社会的过滤器。考研成了精英高等教育时代的‘高考’,依然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当然,还有一个隐藏的因素。今年考研又和疫情相撞了。为了缓解焦虑,疫情下的各种入学考试难度有些下调,这就是分数上升的原因。

如果单纯看录取率数字,考研难度明显超过高考。

自2007年以来,高考实际录取率一直呈上升趋势,2017年超过80%。2020年,高考招生人数达到967.5万人,实际录取率首次超过90%,这意味着绝大多数高考学生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考不上大学已经变得非常困难。


但是在考研中,报名人数和招生名额相差很大。以2021年考研为例,报名人数377万人,招生117万人,报名比例约为3.2: 1。今年报考人数猛增80万,达到457万,考研学生的机会相对减少。


学历贬值

近年来,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扩招政策,包括研究生扩招。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进入快速扩张期。仅2020年,研究生招生就增加了19万人和110万人。2021年继续扩招。去年我国研究生招生逼近120万人,达到117.7万人。

在80年代,考大专也是一种特权,因为最多的时候,这个学院一年招生也就几十万,专科生也很少。当时所有的中学都是看升学率的。1999年扩招后,大学生从108万增加到去年的1001万,大学毕业生也从2001年的100万增加到今年的1076万。1990年全国招收研究生3万多人,去年招收研究生近120万人。从3万多人到117万人,21年间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激增30多倍。


大家都是大学生,用人单位看你毕业学校。大家都是研究生,用人单位不仅关心你是哪个学校的研究生,还关心你本科是哪个学校的。这就是残酷的社会筛选,学历贬值是一步步实现的。

在扩招的背景下,通过考研来解决研究生学历的就业问题越来越难。研究生已经失去了标签价值。

与此同时,我国高考招生人数也在不断攀升,尤其是近年来高职院校大幅扩招。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2021年,我国专科生招生总数将超过1000万,几乎人人都能上大学。就业形势严峻。现在的大学生只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力。研究生标签能给就业增加多少权重?

你确定你没学?

全国考研线公布后,“300万考研考生考榜失利”的话题迅速飙升。据媒体报道,在校450多万考研大军中,估计只有130万人左右在线。300多万研究生考砸了。

在大家惊呼考研分数“暴涨”,这么多人“掉队”的同时,我们会发现还是有很多学校线上考生不足,不得不调整,尤其是理工科专业。一些大学的理工科招生计划不尽如人意。国行一公布,就发布了调整公告。

34所自评卷高校中,大部分高校公布了研究生复试分数线。兰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这些老牌强校也同步发布了调整公告。


这些老985高校不是二流三流的学校。为什么?分数真的很高吗?还是申请人少?除了自评卷院校,即使在北京这样的地方,每年都有一些研究所因为网上考生不足而需要调剂,甚至还没有满。

在这样的情况下,是否应该继续增加招生计划?扩招能否解决人文社科专业录取线飙升、理工科专业不满等问题?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高考的情况也差不多。2021年江西省国家特殊本科院校征集志愿空缺446个,其中文史类专业只有13个,其余均为理工科专业。

高考补录招生也是如此。江西省2021年本科招生统计中,137个志愿计划中只有26个中国历史班和111个理工科班。这种情况使得很多理工科院校在完成招生计划之前,要经历2-3轮的补充招生。

300万考研失败的人,大部分可能不是理工科考生。

2017年至2021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从940万人增加到1078万人,全国高考招生人数从2017年的761.49万人增加到2021年的1001.32万人。从单次报名比例来看,高考落榜人数从178.5万下降到76.7万。

高考失利的人越来越少,每个人都有机会上大学。但与此同时,大学学历作为区分人才的标准越来越不明显。考研成为最新的“门槛”,卡在本科生和研究生之间,成为“第二次高考”。

在思考有多少人落榜是合理的同时,也要思考理工科学生为什么不满。人文专业分数线这么高吗?有多少人不落榜是合理的?


真的需要这么多研究生吗?

在考研高烧下,有网友评论说:“其实没必要招那么多研究生,40到50万的学生总数就可以接受了。你指望一个二本三本的普通研究生毕业后去搞科研?”

研究生招生是为了高校的研究工作,而不是本学院的培养,更不是义务教育。每个人都有可能读研吗?你需要它吗?

2021年全国招收研究生110多万人,目前还在增长。已经太多了!不像研究生,不再是知识学习,而是研究。毕竟适合读研的人是少数,而这种不适应在目前在读的研究生中已经普遍出现。招生计划不可能无限增长,让更多的人读研不仅是浪费国家资源,也是浪费大学生自己的时间和资源。

然而,近年来研究生出现大规模扩招,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疫情导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考研是用来分流应届毕业生,缓解就业压力的。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广东、江苏、浙江、四川等地区已明确2022年研究生继续扩招。

即便如此,从近几年的招录数据来看,研究生人数的增幅远远赶不上报考人数的巨大增幅。即使是扩招,竞争压力也明显在增加。

今年考研当然不是最难的一年,考研难度还会继续加大。

选拔机制上,今年两会,教育专家和985高校校长多次呼吁提高研究生升免试比例。目前除清北免试率超过50%外,其他学校最高超过30%。专家认为,现在考研形势严峻,很多优秀的学生本应进入科研领域,但现在被迫准备考研,大学又到了大四,不利于人才培养,因此要求提高免试升学率。

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曾勇建议,尤其应该进一步完善“双一流”高校。这样可以把更多优秀的本科生从考研中解放出来,专注于完整的本科学习过程,尤其是研究性学习、挑战性学习和科研训练,提高本科和研究生培养质量。

当然,扩大免试会让一部分本科生跳出考研的“卷”,但免试所占的招生名额会增加。统考招生计划的缩减是否让考研“更难”?

考研热引发的各种话题和现象让我们认为,考研不应该也不可能是现实意义上的“第二次高考”。

如何探索未来研究生的分类考试和分类培养,促进研究生教育的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是重中之重。只有全面控制录取和培养,才能真正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和研究生学位的“含金量”,让考研不再是“学历贬值”的牺牲品。


推荐阅读:

研究生报考不像高考那样绝对公平,里面或多或少有水分,尤其是在录用方面,并没有特别严格的筛选,后门依然存在

为什么研究生考试在冬天(考研为什么一定要去自习室或者图书馆复习才效果好?)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纠结过,我要去图书馆或者自习室学习呢?还是在宿舍学习就好?

有人说图书馆、自习室学习氛围好,宿舍安静没人吵~也有人说,图书馆、自习室都是秀恩爱的,在宿舍看书老想床上躺躺,玩玩手机!

所以你觉得在图书馆、自习室复习好,还是在宿舍复习好?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这个话题~

*1研友一

本科二本,初试418分专业排第一。我觉得我学得不错的很大原因是,考研教室和图书馆氛围好,看到身边都是学霸,每个人都在拼搏,我真的每天都受到很大鼓动,也可以说是无形中的紧迫感,督促我不要偷懒。

想起大三下学期也就是3月份,大家开始复习考研的时候,我们班很多同学都搬出去租房住了。我们宿舍也愣是从六人间变成二人间,但最后,只有我们这两个人考得好。之所以要回答这个问题,是因为考研这一年见了太多人懒散的样子。

我和另一个室友两个人住宿舍,从3月开始,两人每天互相监督早上7点多起床去考研教室,晚上12点之前睡觉。谁贪玩或偷懒,都直接开骂的那种。每天去考研楼成了一种习惯,在那里,很少有人玩手机或发呆,每个人都在埋头苦学、争分夺秒,很自然的自己也不知不觉的融入为一份子。

有时早上六点多去,走廊上就站满了背书的人,在这样的环境下,看到那么多努力的人,我只觉得我努力得还不够,我还想每天更努力一点。甚至拿出手机看一会儿,我都充满了无尽的罪恶感。

我也是一个自制力很差的人,但在此氛围中复习了近十个月,我做到了去学习就不带手机,可以从早上7点多坐到夜里11点。榜样的力量真的是无穷的,好的学习环境太重要了!

有个租房子在家复习的研友,每当说起自己天天学习八九个小时的时候都还洋洋自得,我笑笑不说话,考研楼的研友们每天都是十三四个小时起步的好吗?你还在为自己8点起床而感动,却看不见图书馆或考研教室7点前人就满了。

*2研友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习惯,我当初考研就不喜欢去图书馆,一是不喜欢六点多起来去排队,从六点多排队到八点图书馆开门,站着非常难熬。从十月份开始,北方的冬天就开始寒冷;二是图书馆很压抑,人太多,又很多人走来走去。我自己也喜欢没事跑出去读上几段,转头回来说不定就被别人把座位拿走了。

我觉得这事和考研本身一样,不要盲目,不要盲从,自己如果比较懒散,需要外界给压力推动的人,那就去图书馆。

如果和我一样,对环境根本无所谓,每天安排本来就比较松散的人,不去图书馆也无所谓。

无论去哪里学习,不要给自己任何心理暗示。想当初,我室友天天嘲笑我不努力,不去图书馆自习室,认定我考不上,经常冷嘲热讽。

结果,我初试专业课总分第一,总分前十,公费录取,那一年的考录比也是17:1的。而他自己起早贪黑,也不过是自费录取而已。

选择因人而异,重要的是不要骗自己!

推荐阅读:

90后女生和父母一起考研,结果自己落榜,而父母却出人意料地拿到了高分。这很令人惊奇。并且当事人表示,自己的父母都已经退休了,他们很多年没有学习过课本上的知识了。这就很奇怪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来啊,这位90后女生已经工作好几年了,但是找的工作都不尽如人意,于是便开启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打工人生活,但父母不愿看到女儿这样在找工作上受挫,于是便建议女儿去考研。 女儿认为考研太难了,想着自己好不容易毕业了,不愿意重新经历学习的苦,因为自己小的时候学习不太好,学起来很是吃力,在母亲的帮助下,自己也算是考了一个不错的大学,但是现在自己都已经工作好几年了,也静不下心,一想到考研的压力,自己心里很是没有底气。 母亲深知考研的不容易,但也知道提高学历是找到好工作的最简单的途径。于是在她和女孩的父亲商量过后,二人一致决定去给女儿陪读,和孩子一起考研,让孩子知道自己永远在她身后,是她最坚强的后盾。 于是在母亲告诉自己他们的决定后,女孩心里非常感动:父母都为了自己来考研了,自己还有什么可害怕的呢?于是,一家三口的考研生活就此开始了。 我们都知道“三更灯火五更鸡”是考研人生活的常态。在考研的那一年里,他们没有朋友,没有娱乐,没有放松,甚至连睡觉都成了奢侈。因为他们知道,考试的时候有可能只有一分之差,便会让自己和那个学校无缘,而现在多学习一分钟,在考场上就有可能多得一分。 人的一生又有几次考研的机会呢?家人的热切期望,和房间外的刺骨寒风,像是两个极端。看不到的前途,高强度的学习,发烧带来身体上的不适,都使考研人本就衰弱的神经更加紧绷。 研究生考试在冬天举行,十二月的寒风刺骨,学校里,走廊上,路灯下,随处可见他们坐着小马扎努力背书的身影。那个冬天真的很冷,如果考上了,来年能看到春暖花开;如果落榜了,那些深处的记忆连同那个小马扎就永远留在了那个寒冬。 父母和女孩一样,每天都学习到深夜,早上又早早起床。父母又何尝不知道被窝的温暖呢?可是自己的宝贝也在过着一样的生活,而且大人一定要说到做到。 因此,他们义无反顾地踏入了考研的行列,并且坚守到了最后。父母两人,一个选择了法学,另一个选择了教育学,这两个专业考研的竞争都非常激烈,而两个老人却考出了比很多年轻人都高的分数。 这是偶然,也是必然。因为据了解,父母二人当年都毕业于重庆大学。我们都知道重庆大学是985院校,一个综合实力非常强的学校。这个女生的父母是老牌985高校的毕业生,尽管已经很多年没有学习相关知识,但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都还在。我认为这是他们取得成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选择考研的同学一定要在这两个方面下功夫,毕竟磨刀不误砍柴工。女孩没有考上研究生,但是依然很豁达。我认为父母把她教的很好,不钻牛角尖。她也曾开玩笑似的表示:以后自己努力工作供父母读书。其实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永远保持对生活的向往,对生活充满热情。这样哪怕没有很大的成就,也会有一个很幸福的生活。其实考研也不是唯一的出路,在毕业来临之前,我们就要做好自己的生涯规划。我们可以为了追求学术、提高文凭、深入研究等等的原因去考研,但切记不要为了逃避工作、逃避进入社会而强迫自己去考研。因为在面临考研过程中的巨大压力时,逃避工作这个原因无法给我们提供克服困难的勇气。无论我们是否考研,学历都不是我们放不下的枷锁。今年的考研人数是474万,他们拿出了一年的时间去准备考试,却在考试来临之前大规模发烧。毫无疑问,他们中很多人的成绩肯定因此受到了不小的影响,但我们却无能为力。只能说,如果选择了,就拼尽全力;如果摇摆不定,就先思考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别白费一年的青春。有个工作,哪怕很普通,好好生活,父母康健,生活幸福指数就会很高。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可以留下你的看法。

为什么研究生考试要差额(差额复试是什么?导师最看重的又是什么?)

初试已尘埃落定,有望进一步的同学们,此时更为关注复试。接下来,考研帮的老师给各位同学介绍下复试考情。


第一,差额复试。

考研进行差额复试即通过初试的同学在复试中存在淘汰风险。教育部规定的最低差额

淘汰比例为1:1.2,而2015年高校复试比例一般是1:1.5,同时,近年来部分名校及热门专业也存在提高复试占总分比重的现象。

既然是差额复试,那么低分逆袭也就不足为奇了。低分完全可以逆袭,240+的也可能会有遗憾,由此可见复试真的很重要。

第二,导师看重。

笔试已经展示出每位考生的知识功底、学习能力等要素,在这种情况下,复试除了考

察专业素质和能力外,更侧重于考察综合素质和能力,如个人素养、价值观念、心态、举止、表达、礼仪等等。导师正是通过复试,这一直观的方式,进而深入了解考生的为人、治学、做事。因此,如何在有限时间内获得导师认可,就变得尤为重要,这也是跨考复试课程的作用所在。当然,复试现场只是我们与导师交流的方式之一,各位考生完全可以在复试开始之前积极联系导师,增进彼此了解,增加录取几率。

复试综合面试的形式和内容也在逐渐发生变化。过去复试综合面试主要采用结构化的形式,随着发展,部分专业出现了群面的形式,如无领导小组讨论就是群面的典型代表。现今,部分院校的会计专硕复试综面就是采取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形式。因此,各位考生在准备复试时尽量多渠道了解复试详情。

这里预祝各位考生金榜题名!同时希望小帮主们这段时间都能保护好自己,尽量别出门哈,在家复习时最好的。

推荐阅读:

深圳大学2023研考复试录取办法公布! 报考深圳大学或有意向调剂到深圳大学的考生注意,复试方案中,关于复试名单的确定(复试方案中第三部分),这里给大家几点提醒: 1、深圳大学复试差额为150%,什么意思呢,举例说明:某专业计划招生10人,那么按照150%的复试差额比,择优录取,会让15人进入复试,最终录取10人,刷掉5人。所以150%的复试差额比,不算低了,排名靠后的有一定风险; 2、深圳大学接收调剂的原则是,一志愿上线人数未达到录取指标130%的,须接收调剂;达到本专业录取指标的130%,但低于150%的专业可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接收调剂生;超过150%的专业不再接收调剂生。 如果说你看到深圳大学发布了调剂信息,某个专业有调剂缺额,并不代表这个专业上线人数没有达到招生计划,而是可能没达到差额复试指标。举例说明:某专业计划招生10人,按照130%的差额,应该有13人进入复试,但实际上只有10人过线,那么学校会放出调剂信息,让考生申请。 3、一志愿考生和调剂生都需注意,深圳大学部分专业接收少量调剂的,会安排一志愿和调剂生一起复试,共同排名。 4、调剂缺额量大的,对调剂生单独复试,复试比例会高于150%,一般不超过200%。 #2023考研#

为什么研究生考试很热闹(组图:武汉一高校近2000名学生备战研究生考试,图书馆座无虚席)

在这个岁暮天寒的季节里,周末的大学校园与平日相比,往往是较为宁净的,但在武昌理工学院却有那么一个地方,每天都热闹非凡,即便是周末也座无虚席。而这个地方,就是该校的图书馆,它为这个寒冷的冬日,增添了阵阵暖意。




2020年全国研究生考试将于本周六开考,从武昌理工学院了解到,该校近一半的大四学生在积极备战,迎接这场为期三天的考试。走进武昌理工学院图书馆考研自习室,几乎座无虚席,不少考生正在做最后的巩固复习,查漏补缺。复习重点大多是放在近几年考点真题的钻研和知识点的背诵上,不少学生备考了近一年的时间。




每天早上8点不到,该校艺术设计学院大三学生宋明便已早早起床,他一边整理学习资料,一边嘴里不时蹦出几个英文单词,准备出发前往学校图书馆开始一天的复习。“还有一年我就要考研了,时间听起来很长,但要做的事情却很多。图书馆的学习环境很好,利于我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热情,所以几乎每个周末我都选择在这里度过。”




该校生命科学学院大四学生刘寒正在备考硕士研究生考试,她每天早上六点多便起床来到图书馆学习,除了中午午饭和午休时间外,会一直在图书馆学习到晚上十点左右。她说,图书馆的学习氛围浓厚,学习效果也很好。该校商学院大四学生张云鹏每天都会来图书馆学习,他已经明确了自己报考的院校,近日正在认真地复习错题集,查缺补漏,他对于即将到来的硕士研究生考试充满了信心。


“我校今年报考硕士研究生考试的学生接近2000名,为了让学生安心备考,学校图书馆除了延长开放时间外,还为考生免费开放考研资料数据库,开设了朗诵区。”该校图书馆况涛老师介绍,“我校近几年每年都有三四百人考取了研究生,而据不完全统计,学校已有4000余人成功考研。”

除了图书馆,行走在美丽的武昌理工校园,笔者会发现在勤仁坡、光明顶、樱花园、空中花园、运动场看台……校园里的各个安静角落,都坐满了手捧书卷的学子。同学们三五成群,在绿荫中读书,在花海中学习,在石凳上交流,朗朗读书声在整个校园回荡,“学在武昌理工”的文化氛围在这里晕染,好学求知的乐园已然形成。梅南山上、汤逊湖畔,呈现出一幅朝气蓬勃、好学上进的青春景象,风清气正的好学风在这里常驻,已成为该校教书育人的滋养。(刘明杨 张蕾)

推荐阅读:

听说474万人考研,我也要凑个热闹🤨#研究生 #日常vlog #我的考研上岸日记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