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体考研专业课怎么才算过(一战华南388,二战上体386,跨专业体育考研、跨界发展,太燃)

大家好,我叫高东旭。

当我在上大学时,总会和别人说我是一名学中文的健身教练。

在工作时,我会和别人说我是一个教语文的体育老师。

今天我会告诉别人,我是一名即将走入上海体育学院的专业体育人!

分享者:高东旭

1.初入健身行业

经历了一年在健身房“瞎练”历程,2015年大一假期,带着借来的几千块钱上了去往北京的绿皮车,一晚上12个小时的站票历程,让走出车厢的我在呼吸着北京新鲜的雾霾的同时不免也带着深深的疲惫。

终于一路公交加地铁到了教练培训基地,初次见面的招生办李老师很热情的进一步了解了我的情况,在交完培训费以后帮我安排了一处最经济的宿舍。虽然条件艰苦,但一段时间的专业学习,从解剖、生理、营养、训练的全方位的培训,让我对健身训练树立了全新的体系,通过和导师的深入交流也让我认识到从理论到实践是一个多么重要的过程!

我想,一个专业的体育人种子也许就是从这个艰难的学习历程中种下的吧!

2.志同道合,结缘体育

培训之后,回到学校旁边的健身房,我开始兼职做教练,因为有了专业的训练理论加上做教练给了自己更多的训练时间,经历了3个月我参加了人生中第一次健美比赛就拿下了吉林省锦标赛大学生75公斤级的亚军,这给了我极大的鼓舞。同时,做教练时每个我接手的学员都特别愿意上我的私教课,加上赶上健身市场的爆发期,那段时间通过教学、训练(当然还有赚了一些钱)让我对健身这个领域里找到了前所未有存在感,也认识了不少师大体科院的同学。通过和他们进一步接触让我感到体育生的直率、果敢。

有句话叫“优秀的人总是扎堆出现”志同道合爱折腾的几个人在一起办起了哈师大了第一个健身社团。今天,当再回到师大还能看到我们几个当初的“折腾”成果,听到学弟学妹通过社团收获了如何如何,心里别提多么自豪、快乐。我觉得这些都是因为健身,因为走入了体育的大门以后才拥有的体验,也正因为这些更加坚定了我对健身的执着和热爱。

3.毕业路在何方,跨考华南体育

时间飞逝,不知不觉来到了大三下学期,看到很多同学都在为了考研做准备,我也在不禁问自己。在外“不务正业”这么久,是不是应该回归到大学重新归零,好好规划一下自己的未来。人总是会有从众心理,一开始因为一个成功上岸学长的推荐,我还收集了华南师大教育学333综合,语文课程教学论等等一系列的本专业课程资料,在进行了大约2个月的准备以后,我发现自己除了教育心理学,其他的专业课背诵记忆根本没有什么兴趣,味同嚼蜡,不禁想放弃考研。

峰回路转,有一天自习室对面来了一个备考的体院学生。休息的时候我顺手拿起了他的生理学教材,看到了肌肉收缩的那部分,又扫了一眼他的专业课的真题。我发现就算没学过的体育专业内容我也是有思路的,现在想来就是因为自己在做教练期间不断的砸钱培训,不断的外出学习所积累的专业迸发。

突然那一刻,我明白了自己在大学期间投入的大部分精力是集中在体育健身方向上的,如果突然回到本专业复习肯定会有“灵魂撕扯”的感觉。如果有可能,为什么不把精力继续放在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呢?于是我又查了下华南师大的体育科学学院,发现在体育类里排名还是很靠前的。于是在9月份我决定跨考体育,但随之而来应届考研学生需要面对的实习,培训等等问题也给我第一年的复习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好在实习单位哈三中的老师比较开明,我和指导老师说了自己的情况以后,她减少了我的课时,给了我更多的复习时间。现在想起来,还是很感谢老师。那段时间,我就在三中的寝室里度过了第一年大部分的体育专业跨考的复习过程。

4.华南研究生PK上海编制,艰难抉择

考研结束之后,很幸运又不幸的我赶上了上海市松江区的教育局来到哈师大的校招,因为对上岸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加上机会难得,我也和大家一样,准备了简历。因为师范行知班的名号和一些演讲、书法比赛的成绩掩盖了大学“不务正业的经历”,给我的求职历程加了分,通过教育局的考试后顺利拿到了offer。

来到了寒假考研出成绩的日子,当输入了准考证身份证号,弹出了388分的成绩,专业方向第一名的消息,心里的激动是无法言表的。可同时面对着稳定的教师编制和一所211大学的录取也让我不知何去何从。在艰难的摇摆和抉择以后,在家人、老师、朋友的建议之中,我放弃了全日制的研究生,选择了上海的编制

和大部分的在职跨专业考生一样,虽然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心中的那团火的燃烧会更加猛烈。一段时间之后,在一片反对声中我辞去了语文老师的工作,回到熟悉的哈尔滨,在地方的培训学院做了一名私教基础培训师,虽然老师的称谓没有变化,但每天的工作状态却是大不相同,快乐就是这么简单――有铁可撸,有课可上。

一般故事到这里应该就可以告一段落了,但一切都没有停止……如果没有之后的心路历程也就不会有今天和大家见面的这篇文章了!

5.大舍大得后人生感悟

人有时候要怀有一些理想主义的冲动,看似年少轻狂,放浪不羁,但只有真正经历了一些事情,才会有切身的体会。才会明白失去东西的可贵。有的时候,虽然自诩是体育人,但文生学子的那份感性和思考仍然会牵绕在心头。看似是回到了自己所热爱的方向,但每当我静下心来,总觉得好像缺失了什么,有时也会出现一种焦虑的状态。尤其是当再出去参加健身大会时,觉得自己虽然现在也在健身领域,也在一个相对积极的状态中做着一份充满阳光的职业。但相比之下,自己和台上的其他导师还是差了点什么。反思以后,我认识到自己每次在学院台上的讲授都是以语言逻辑和教态见长,但在专业和深度上是一个跨界人士不可避免的短板。

想起当初放弃了的全日制研究生,心中难免有所不甘,重生出二战考研的的念头,但当真正坐在自习室的时候,我已经感觉到了自己的心态和劲头和第一年的差距,有了一年的工作和社会的经历,再想重新归零自己摆脱浮躁,像一名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生一样,“纯粹的学习”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6. 命定体育,再战上体

青灯黄卷,枯燥地重复一遍又一遍的内容。背了忘,忘了背,最难受的是发现自己记忆力好像明显不如第一年,好在之前学习的专业课有着模糊的印记,自己还能慢慢找回第一年那种坐住冷板凳的状态,为了倒逼自己赶快进入状态,我坚持在白天学习时不带手机,只晚上抽出10~20分钟处理攒下来的消息,慢慢的我发现如果你不经常使用手机,消息也就不会那么多了,当你淡出人群中,大家就会去找别人玩了。但这也正是你成长的一个必须的过程――“积极主动的孤独,被动而自觉的专注”。

我发现当一个人真正进入学习状态时是不太可能经常发圈或者点赞的,所以大家如果想检验自己是否足够专注可以看一下,你在抖音,微博,微信里的停留时间。有句话叫矫枉过正,手机有时就像毒药一样,偷走你的时间是在不知不觉中的,而坐在自习室里的你却还能自我安慰,因为你觉得自己待在了这里,殊不知我们在自习室里看到了多少“假学习者”。所以摆脱手机就像戒毒一样,相信吧,你对于别人来说没有那么重要,手机对你也没那么重要。抛弃它是你开始备考学习的第一步。

7. 英语政治,以战为练

公共课英语和政治我觉得最主要的经验就是以战为练,也就是考什么就学什么。无论任何考试以真题为导向是最靠谱的方法。可能有些同学看到我的英语分觉得还不错(第一年74,第二年69)但谁也不知道如果不考研,我大学四级都还没过。如果幸运的话,很多人都是考研路上顺便过的四级。

不过英语还真得多说两句,阅读太重要了,上海批卷要求很高,没有一定积累,主观题基本不太可能拿高分。只能把客观题答好才能保证分数,因为我对完答案发现阅读一共错两个,结果还没过70可想而知,作文翻译评分得有多严(当然也有可能是我写的太模板化)准备早的同学词汇可以听一些网课比如恋练有词(很有综艺的感觉),阅读可以看看唐迟的逻辑。写作的话考的一般就没啥发言权了。

政治考试,得选择题者得天下,因为同样北上广深改卷偏严,但我觉得今年分数还可以(79分)。第一年因为考前丢了身份证,拖延了一阵才进的考场心态受到影响所以打了60多分,但我两年的经验就是一定在最后一个月把更多的时间分配给政治。也就是所谓的抓住“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我记得在考前我把腿姐,石磊,蒋中挺,肖秀荣,米神……凡事有名的老师出的模拟题都做了2遍,因为第一遍你可能记不住。大家不要觉得这个工作很费时,到后期你会发现很多相关的知识点都是重复出现的,也就是一定是考点。所以,政治这种套路性最强的专业一定要交给专业的人去做。事实证明我今年选择题应该是只错了一个单选,就是那个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选择的第一题。实在是见闻不够,套路太深。

大题真不知道建议什么好,因为今年相信了一个所谓的点题班,结果背了好几天就有半问出了(太坑),不过听好多同考的人说背了肖四和20天20题还不错。

8. 专业课①厚积薄发

出成绩以后有同学问我专业课(238分)是怎么复习的?我想说,其实就是有目的的重复。一般考上的学生,如果用心复习专业课都要重复在3遍以上。我还记得为了让自己更清楚的了解知识脉络,我把整本运动生理学和学校体育学的书用思维导图划出了章节体系。读书是一个从厚到薄再从薄到厚的过程,一开始的导图是划全书的框架,在配合课后习题和真题做出简单的答案,这样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不慌不忙。

第二遍就是丰富导图同时以题代点,做出更具体的答案,并且需要将将全书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有目的的串联,比如生理学中第一章肌肉收缩那部分的单收缩和强直收缩和身体素质那一章里的力量素质的爆发力就可以联系到一起串联记忆,前后呼应。生理学前面的理论基础章节是为后面的内容铺垫,所以内分泌前的章节都需要反复记忆,强化学习后面的内容才能轻松掌握。

到第三遍的时候就是默画导图,尤其像学校体育学这种章节结构体系比较清晰的内容,如果前两遍背的比较好,第三遍复习就可以合上书提纲挈领的进行收网式背记。这样在考场上就可以很容易的对应考题迅速提取书中考点。做到心中有数,下笔有神。

需要注意的是,这两年学校体育学的出题套路越来越不好把握,很多都是不在书中的知识点,比如今年的最后一道40分的大题,课外关联,变化不像15年以前那么中规中矩,背了就得分。

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要做的就是把所有书中可以对应考到的知识点分数拿到,如果提档分拿不到,基础分又抓不牢,结果可想而知。在掌握基础知识以后,可以在最后阶段搜集一些相关的专业文章、前沿的课题,关注生理和学体的研究热点内容,但需要强调的是这些工作一定是建立在书本内容扎实巩固的基础之上的,历史经验告诉我如果能把专业基础背好,上初试过线问题是不大的(18年和20年都是如此)

所以一句话: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比如如果能把体育教学和课程这两部分的内容分毫不差的理解掌握,考试时就算出现非书本知识点也是可以利用书中内容套点作答。而且一般历年考试这两部分一般都会占到70%以上的。换句话说:掌握了教学和课程的内容就拿到了学体的一半以上分数。

9. 专业课②以输出带动输入

另外在这次二战的历程中一个最大的体会就是“以输出带动输入”我记得在10月份的时候我拉了一个20年的专硕考研群,把自己的笔记分享给了其他同学,而且每天抽出一些时间把自己的笔记给大家在群里进行讲解、复述。通过分享的过程也会促进和带动自己的记忆。

分享是一种快乐,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做了太长时间的培训师,我发现自己如果没有一个倾泻和发挥自我的端口和平台。人是会憋坏了的。有时候在学习之余,我也会给身边一起考研的师弟师妹讲一些自己的背记经验,不要怕有竞争,因为知识是不会贬值的,当你把自己所学所感传递给其他人的时候收获的幸福感会是考研路上一种别样的体验。

10 一起发光,照亮阴霾

虽然兜兜转转才终于迎来了新的征程,但今年在成绩发布时却平静了许多,可能是因为有了二战更多的准备,也许是这一路多了些许的疲惫。狄更斯在《双城记》中说: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想,用这句话形容漫漫研途的经历可能再合适不过了。

你想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唯一的方法就是尽量发光,不是因为相信这个光可以照亮一切,而是因为黑暗里的一点点光会特别耀眼,其他的光会看到你这束光。微光会吸引微光,微光会照亮微光,我们互相找到,然后我们一起发光,这样才能把阴霾照亮。

推荐阅读:

最难考上的体育大学。·首先是北京体育大学。作为国内顶尖的体育院校,北京体育大学的录取难度自然不低,因为报考人数众多,竞争相当激烈。除了考察考生的专项技能,北京体育大学还注重学业成绩。·其次是上海体育学院。该校的专业课考试非常灵活,考生需要掌握每个知识点的细节,以便随机应变。首都体育学院对英语成绩要求较高,但体育生的英语水平普遍不高,而且该校也非常注重考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然而,该校的一些王牌专业就业率非常高,优秀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也很乐观。此外,随着国家政策的扶持,未来的发展前景也非常广阔。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