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研究生考试要差额(差额复试是什么?导师最看重的又是什么?)

初试已尘埃落定,有望进一步的同学们,此时更为关注复试。接下来,考研帮的老师给各位同学介绍下复试考情。


第一,差额复试。

考研进行差额复试即通过初试的同学在复试中存在淘汰风险。教育部规定的最低差额

淘汰比例为1:1.2,而2015年高校复试比例一般是1:1.5,同时,近年来部分名校及热门专业也存在提高复试占总分比重的现象。

既然是差额复试,那么低分逆袭也就不足为奇了。低分完全可以逆袭,240+的也可能会有遗憾,由此可见复试真的很重要。

第二,导师看重。

笔试已经展示出每位考生的知识功底、学习能力等要素,在这种情况下,复试除了考

察专业素质和能力外,更侧重于考察综合素质和能力,如个人素养、价值观念、心态、举止、表达、礼仪等等。导师正是通过复试,这一直观的方式,进而深入了解考生的为人、治学、做事。因此,如何在有限时间内获得导师认可,就变得尤为重要,这也是跨考复试课程的作用所在。当然,复试现场只是我们与导师交流的方式之一,各位考生完全可以在复试开始之前积极联系导师,增进彼此了解,增加录取几率。

复试综合面试的形式和内容也在逐渐发生变化。过去复试综合面试主要采用结构化的形式,随着发展,部分专业出现了群面的形式,如无领导小组讨论就是群面的典型代表。现今,部分院校的会计专硕复试综面就是采取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形式。因此,各位考生在准备复试时尽量多渠道了解复试详情。

这里预祝各位考生金榜题名!同时希望小帮主们这段时间都能保护好自己,尽量别出门哈,在家复习时最好的。

推荐阅读:

深圳大学2023研考复试录取办法公布! 报考深圳大学或有意向调剂到深圳大学的考生注意,复试方案中,关于复试名单的确定(复试方案中第三部分),这里给大家几点提醒: 1、深圳大学复试差额为150%,什么意思呢,举例说明:某专业计划招生10人,那么按照150%的复试差额比,择优录取,会让15人进入复试,最终录取10人,刷掉5人。所以150%的复试差额比,不算低了,排名靠后的有一定风险; 2、深圳大学接收调剂的原则是,一志愿上线人数未达到录取指标130%的,须接收调剂;达到本专业录取指标的130%,但低于150%的专业可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接收调剂生;超过150%的专业不再接收调剂生。 如果说你看到深圳大学发布了调剂信息,某个专业有调剂缺额,并不代表这个专业上线人数没有达到招生计划,而是可能没达到差额复试指标。举例说明:某专业计划招生10人,按照130%的差额,应该有13人进入复试,但实际上只有10人过线,那么学校会放出调剂信息,让考生申请。 3、一志愿考生和调剂生都需注意,深圳大学部分专业接收少量调剂的,会安排一志愿和调剂生一起复试,共同排名。 4、调剂缺额量大的,对调剂生单独复试,复试比例会高于150%,一般不超过200%。 #2023考研#

为什么研究生考试在冬天(考研为什么一定要去自习室或者图书馆复习才效果好?)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纠结过,我要去图书馆或者自习室学习呢?还是在宿舍学习就好?

有人说图书馆、自习室学习氛围好,宿舍安静没人吵~也有人说,图书馆、自习室都是秀恩爱的,在宿舍看书老想床上躺躺,玩玩手机!

所以你觉得在图书馆、自习室复习好,还是在宿舍复习好?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这个话题~

*1研友一

本科二本,初试418分专业排第一。我觉得我学得不错的很大原因是,考研教室和图书馆氛围好,看到身边都是学霸,每个人都在拼搏,我真的每天都受到很大鼓动,也可以说是无形中的紧迫感,督促我不要偷懒。

想起大三下学期也就是3月份,大家开始复习考研的时候,我们班很多同学都搬出去租房住了。我们宿舍也愣是从六人间变成二人间,但最后,只有我们这两个人考得好。之所以要回答这个问题,是因为考研这一年见了太多人懒散的样子。

我和另一个室友两个人住宿舍,从3月开始,两人每天互相监督早上7点多起床去考研教室,晚上12点之前睡觉。谁贪玩或偷懒,都直接开骂的那种。每天去考研楼成了一种习惯,在那里,很少有人玩手机或发呆,每个人都在埋头苦学、争分夺秒,很自然的自己也不知不觉的融入为一份子。

有时早上六点多去,走廊上就站满了背书的人,在这样的环境下,看到那么多努力的人,我只觉得我努力得还不够,我还想每天更努力一点。甚至拿出手机看一会儿,我都充满了无尽的罪恶感。

我也是一个自制力很差的人,但在此氛围中复习了近十个月,我做到了去学习就不带手机,可以从早上7点多坐到夜里11点。榜样的力量真的是无穷的,好的学习环境太重要了!

有个租房子在家复习的研友,每当说起自己天天学习八九个小时的时候都还洋洋自得,我笑笑不说话,考研楼的研友们每天都是十三四个小时起步的好吗?你还在为自己8点起床而感动,却看不见图书馆或考研教室7点前人就满了。

*2研友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习惯,我当初考研就不喜欢去图书馆,一是不喜欢六点多起来去排队,从六点多排队到八点图书馆开门,站着非常难熬。从十月份开始,北方的冬天就开始寒冷;二是图书馆很压抑,人太多,又很多人走来走去。我自己也喜欢没事跑出去读上几段,转头回来说不定就被别人把座位拿走了。

我觉得这事和考研本身一样,不要盲目,不要盲从,自己如果比较懒散,需要外界给压力推动的人,那就去图书馆。

如果和我一样,对环境根本无所谓,每天安排本来就比较松散的人,不去图书馆也无所谓。

无论去哪里学习,不要给自己任何心理暗示。想当初,我室友天天嘲笑我不努力,不去图书馆自习室,认定我考不上,经常冷嘲热讽。

结果,我初试专业课总分第一,总分前十,公费录取,那一年的考录比也是17:1的。而他自己起早贪黑,也不过是自费录取而已。

选择因人而异,重要的是不要骗自己!

推荐阅读:

90后女生和父母一起考研,结果自己落榜,而父母却出人意料地拿到了高分。这很令人惊奇。并且当事人表示,自己的父母都已经退休了,他们很多年没有学习过课本上的知识了。这就很奇怪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来啊,这位90后女生已经工作好几年了,但是找的工作都不尽如人意,于是便开启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打工人生活,但父母不愿看到女儿这样在找工作上受挫,于是便建议女儿去考研。 女儿认为考研太难了,想着自己好不容易毕业了,不愿意重新经历学习的苦,因为自己小的时候学习不太好,学起来很是吃力,在母亲的帮助下,自己也算是考了一个不错的大学,但是现在自己都已经工作好几年了,也静不下心,一想到考研的压力,自己心里很是没有底气。 母亲深知考研的不容易,但也知道提高学历是找到好工作的最简单的途径。于是在她和女孩的父亲商量过后,二人一致决定去给女儿陪读,和孩子一起考研,让孩子知道自己永远在她身后,是她最坚强的后盾。 于是在母亲告诉自己他们的决定后,女孩心里非常感动:父母都为了自己来考研了,自己还有什么可害怕的呢?于是,一家三口的考研生活就此开始了。 我们都知道“三更灯火五更鸡”是考研人生活的常态。在考研的那一年里,他们没有朋友,没有娱乐,没有放松,甚至连睡觉都成了奢侈。因为他们知道,考试的时候有可能只有一分之差,便会让自己和那个学校无缘,而现在多学习一分钟,在考场上就有可能多得一分。 人的一生又有几次考研的机会呢?家人的热切期望,和房间外的刺骨寒风,像是两个极端。看不到的前途,高强度的学习,发烧带来身体上的不适,都使考研人本就衰弱的神经更加紧绷。 研究生考试在冬天举行,十二月的寒风刺骨,学校里,走廊上,路灯下,随处可见他们坐着小马扎努力背书的身影。那个冬天真的很冷,如果考上了,来年能看到春暖花开;如果落榜了,那些深处的记忆连同那个小马扎就永远留在了那个寒冬。 父母和女孩一样,每天都学习到深夜,早上又早早起床。父母又何尝不知道被窝的温暖呢?可是自己的宝贝也在过着一样的生活,而且大人一定要说到做到。 因此,他们义无反顾地踏入了考研的行列,并且坚守到了最后。父母两人,一个选择了法学,另一个选择了教育学,这两个专业考研的竞争都非常激烈,而两个老人却考出了比很多年轻人都高的分数。 这是偶然,也是必然。因为据了解,父母二人当年都毕业于重庆大学。我们都知道重庆大学是985院校,一个综合实力非常强的学校。这个女生的父母是老牌985高校的毕业生,尽管已经很多年没有学习相关知识,但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都还在。我认为这是他们取得成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选择考研的同学一定要在这两个方面下功夫,毕竟磨刀不误砍柴工。女孩没有考上研究生,但是依然很豁达。我认为父母把她教的很好,不钻牛角尖。她也曾开玩笑似的表示:以后自己努力工作供父母读书。其实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永远保持对生活的向往,对生活充满热情。这样哪怕没有很大的成就,也会有一个很幸福的生活。其实考研也不是唯一的出路,在毕业来临之前,我们就要做好自己的生涯规划。我们可以为了追求学术、提高文凭、深入研究等等的原因去考研,但切记不要为了逃避工作、逃避进入社会而强迫自己去考研。因为在面临考研过程中的巨大压力时,逃避工作这个原因无法给我们提供克服困难的勇气。无论我们是否考研,学历都不是我们放不下的枷锁。今年的考研人数是474万,他们拿出了一年的时间去准备考试,却在考试来临之前大规模发烧。毫无疑问,他们中很多人的成绩肯定因此受到了不小的影响,但我们却无能为力。只能说,如果选择了,就拼尽全力;如果摇摆不定,就先思考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别白费一年的青春。有个工作,哪怕很普通,好好生活,父母康健,生活幸福指数就会很高。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可以留下你的看法。

为什么研究生考试这么热(考研大潮下,专硕“热”在何处)

视觉中国供图

“按照目前的打算,未来选择考研。但比起钻研学术,我个人对于实战更感兴趣,专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记者注)本身的实践性更强一些,也更符合自己的预期。”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翻译专业的本科生孟枳言很早就有计划读研。“翻译是一项需要长期练习和打磨的技术,无论是从翻译技巧来看,还是从提升自身知识储备的角度,考研都是必要的。”

在选择考研方向时,孟枳言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专硕。在她看来,“学硕和专硕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侧重点不同”,专硕和学硕并不存在“压缩版”或是“备胎”的关系。

自1991年我国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专业硕士发展过程“坎坷”,经历过不少偏见和质疑。它从曾经的学硕“备胎”,成了如今的考研主流。在考研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如何理性看待专硕热度的持续走高,如何正确选择考研的方向,如何培养国家、社会需要的专业实践性人才,都成为高校师生们关注的问题。

报考人数增加,专硕越来越“热”

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将于2022年12月24日至25日举行。近年来,由于招生计划倾斜、报考人数增加,专硕的“热度”持续走高。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硕士研究生招生总人数中,专硕招生人数增长明显。从2011年的15.8万人增长到2020年的60.2万人,专硕招生人数增长近4倍。2017年起,专硕招生人数首次超过学硕,并持续高速增长。在近1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中,专硕占比逐年提升,2020年占比超过60%。

例如,福州大学近5年来招收专业硕士人数逐年增加。从2018年招收专硕1831人,到2022年招收专硕3140人,5年间扩招专硕1309人。暨南大学近5年来招收专业硕士人数同样逐年增长。从2018年招收专硕1700人,到2022年招收专硕3400人,5年间扩招专业硕士1700人。

事实上,学硕缩招、专硕扩招早已有顶层规划。

2020年9月30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以下简称《方案》)。其中明确提到,到2025年,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增设一批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类别,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2/3左右。

对于高校来说,从报考人数就可以看出专硕的热度持续走高。

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院研招办主任牛德强表示,作为一所考研热门校,该校专硕招生比例在三分之二左右,报录比也一直居高不下,“总体来讲竞争是比较激烈的”。

此外,牛德强观察到,不少学生对于专硕培养模式也是认可的。“学硕一般是面向学术研究的,而专硕面向经济社会生产一线,近年来,同学们逐渐接受了这样的导向,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按需报考。”

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选择专硕更多是因为就业需求和兴趣使然。

“整体就业压力大,行业门槛也越来越高,考研似乎成了‘必需品’。”来自大连海事大学的大四学生赵瑞塽坦言自己对学术方面并不是很感兴趣,“选择专硕主要是因为自己在未来学习方向与职业规划上比较偏向实用性和就业。”

赵瑞塽表示,学硕与专硕考试内容的差别也会影响同学们的选择,比如英语类专业的学硕均需要考察第二外语,许多学生会为了避免自己不擅长的科目而放弃学硕。“这也让专硕成为许多跨专业考生的不二选择。”

专硕发展十余年,已不是学硕“备胎”

从2009年起,教育部决定大部分专业学位硕士开始实行全日制培养,并发放“双证”。十几年来,专硕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存在感”越来越强,在人们心中的口碑也逐渐实现了“逆袭”。

在电子科技大学就读专业硕士的李尚纯,本科毕业后曾工作过一段时间。重返校园的她曾担心过专硕的含金量。“这主要来自求职时专硕和学硕可能会被区别对待的担忧。但在我自己求职的过程中,包括身边的同学求职时,并没有遇到区别对待的问题。”

李尚纯表示,在选择考研后,虽然详细了解研究生的各种学制,但并没有优先考虑学硕或者专硕,而是优先选择地区、学校以及适合的专业。

“就我的观察,专硕的课程和生活会更加紧凑一些。另外,因为专硕更偏向于就业,所以专硕的寒暑假会有实习安排。”李尚纯说。

亲身体验过专硕的学习生活后,不少大学生都认可专硕的含金量。

“我觉得专硕含金量也挺高的,虽然只有短短两年时间,但也能学会很多东西。”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专业硕士研究生迪丽美拉·迪力夏提说。当时她之所以选择专硕,是认为自己更适合实操而非学术。

“专硕的质量低,这是一个误解。”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认为。

彭凯平表示,以清华大学社科学院为例,同学们对于专硕的认可度是比较高的。“基本上每年400多人报名,录取十几个,竞争还是很激烈的。”

“原因有两个。”彭凯平说,“一是同学毕业时拿的是‘双证’,他们的学位证、学历证与学硕没有差别,专硕的同学同样可以选择考博深造,或是就业。二是我们对于专硕的教学标准和学硕是一样高的,因此不存在‘水硕’的情况。也就是说,从学校的教学内容安排、专业训练以及‘出口证明’上,两者在含金量和对学生的要求上没有差别。”

学硕、专硕如何“各司其职”

经过多年的发展,社会已逐渐认可专硕与学硕并无高低之分,只是在定位和培养模式上有些不同。学术硕士是以培养学术研究人才为定位,重视理论教育和学术研究;专业硕士则是培养应用型人才,重视实践教育与应用能力。

在一年多的学习生活中,迪丽美拉·迪力夏提感到唯一的不足就是两年时间的确有点短暂,上课、实习会比较赶。

“我们的专硕是两年,感觉学硕三年要学的东西,我们要在两年甚至是一年内完成,而且还得实习,所以说我觉得专硕可以稍微延长学时,这样可以更好地安排研究生生活。”迪丽美拉·迪力夏提说。

她的想法与当下一些高校的做法不谋而合,近年来,一些高校尝试调整专硕学制,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例如,郑州大学2019年招生简章中,图书情报专硕学制为2年,2020年起调整为3年;2020年新闻与传播专硕学制2年,2021年起变为3年。华中科技大学2022年专业学位硕士招生专业中,学制为2年的专业有15个,学制为3年的专业则为89个,3年制专业占比达到86%。

对此,有专家表示,高校延长研究生学制是现实需求的反映,但只要学生完成培养计划、达到毕业要求,或短或长可按实际情况来定。

那么,如何才能发挥两种培养模式的不同优势,让学硕、专硕“各司其职”呢?

“专硕的培养模式,应当应用产教融合等方式,让培养出来的学生解决企业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牛德强说。

牛德强表示,以制药工程和药学专业为例,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与一些省市的大型医药企业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大部分学生在企业实习的基础上完成毕业论文。从结果来看,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非常抢手。”

和历史悠久的学硕相比,“年轻”的专硕仍需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这是专硕树立口碑、健康发展的基础。

对此,《方案》给出了专硕的改革发展方向,即“进一步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产教融合培养机制更加健全,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衔接更加紧密”。

“如何对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的学生进行差异化培养,对于高校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课题。专业硕士培养应当为国家提供更多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高素质人才,需要不断地摸索和探索。”牛德强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叶雨婷 实习生 刘若辰 周瑞佳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

推荐阅读:

#考研# #就业# #研究生#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考研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就业竞争压力:当前就业形势的挑战使得大学毕业生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和机会稀缺。考研可以延缓就业压力,为未来就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机会。2.学术追求与知识拓展:一部分人选择考研是出于对学术研究的热情和追求。他们希望通过深入学习和探索学科,满足自己的学术兴趣,并取得更高层次的学术成果。3.提升学历与职业发展:在中国社会中,学历被普遍认为是职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因素。通过读研获得高学历可以提高个人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尤其是在某些行业或职业中,研究生学历更受青睐。此外,还需注意以下观点和反思:考研盲目追求的问题:有些人过度追求学历而忽视了个人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考研需要基于自身的兴趣和职业规划进行决策,避免盲目随大流。考研过程中的挑战与应对:考研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困难和压力不容忽视。准备好心理和经济上的支持,积极应对挑战,确保能够顺利完成考研计划。综上所述,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考研主要是为了应对就业竞争压力、满足学术追求、提升学历以及促进职业发展。然而,在做出决策时,个人兴趣和职业规划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为什么研究生考试很热闹(组图:武汉一高校近2000名学生备战研究生考试,图书馆座无虚席)

在这个岁暮天寒的季节里,周末的大学校园与平日相比,往往是较为宁净的,但在武昌理工学院却有那么一个地方,每天都热闹非凡,即便是周末也座无虚席。而这个地方,就是该校的图书馆,它为这个寒冷的冬日,增添了阵阵暖意。




2020年全国研究生考试将于本周六开考,从武昌理工学院了解到,该校近一半的大四学生在积极备战,迎接这场为期三天的考试。走进武昌理工学院图书馆考研自习室,几乎座无虚席,不少考生正在做最后的巩固复习,查漏补缺。复习重点大多是放在近几年考点真题的钻研和知识点的背诵上,不少学生备考了近一年的时间。




每天早上8点不到,该校艺术设计学院大三学生宋明便已早早起床,他一边整理学习资料,一边嘴里不时蹦出几个英文单词,准备出发前往学校图书馆开始一天的复习。“还有一年我就要考研了,时间听起来很长,但要做的事情却很多。图书馆的学习环境很好,利于我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热情,所以几乎每个周末我都选择在这里度过。”




该校生命科学学院大四学生刘寒正在备考硕士研究生考试,她每天早上六点多便起床来到图书馆学习,除了中午午饭和午休时间外,会一直在图书馆学习到晚上十点左右。她说,图书馆的学习氛围浓厚,学习效果也很好。该校商学院大四学生张云鹏每天都会来图书馆学习,他已经明确了自己报考的院校,近日正在认真地复习错题集,查缺补漏,他对于即将到来的硕士研究生考试充满了信心。


“我校今年报考硕士研究生考试的学生接近2000名,为了让学生安心备考,学校图书馆除了延长开放时间外,还为考生免费开放考研资料数据库,开设了朗诵区。”该校图书馆况涛老师介绍,“我校近几年每年都有三四百人考取了研究生,而据不完全统计,学校已有4000余人成功考研。”

除了图书馆,行走在美丽的武昌理工校园,笔者会发现在勤仁坡、光明顶、樱花园、空中花园、运动场看台……校园里的各个安静角落,都坐满了手捧书卷的学子。同学们三五成群,在绿荫中读书,在花海中学习,在石凳上交流,朗朗读书声在整个校园回荡,“学在武昌理工”的文化氛围在这里晕染,好学求知的乐园已然形成。梅南山上、汤逊湖畔,呈现出一幅朝气蓬勃、好学上进的青春景象,风清气正的好学风在这里常驻,已成为该校教书育人的滋养。(刘明杨 张蕾)

推荐阅读:

听说474万人考研,我也要凑个热闹🤨#研究生 #日常vlog #我的考研上岸日记

返回
顶部